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

新传媒前艺人谢韶光之-- “圆缘园”(新山百万镇)

新传媒前阿哥当红艺人——谢韶光,于巅峰时期离开了20多年的演艺生活,去向未知。从小看着他演的戏长大,自然很不习惯电视荧光幕少了这号人物。一直想说:他究竟去了哪里?偶然间,在一个马来西亚的论坛发现了他的踪影,而且是得到很多人的一致证明,那就错不了了。


所以,我写下了这篇博客文章,要介绍一间位于新山百万镇的素食馆~“圆缘园”(Three O Cafe)。它是由新山阿弥陀佛莲社所开设 (与新山阿弥陀佛莲社毗邻),也和谢韶光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因为他在这里当厨师。“圆缘园”本着“佛堂养佛堂”的理念,故以私营化的方式经营。因其附属道场,因此它也兼附引导大众慈悲吃素的责任。而它的员工除了固定的工作时间以外,也同时具有服务道场。据谢韶光曾经对星洲日报的专访声称,这间素食店的盈利将全部归入道场的护持基金,以扩大道场的慈善事业。


它的正确地址是 No. 15, Jalan Permas 10/3, Bandar Baru Permas Jaya, 81750 Johor Bahru, Johor,Malaysia. 它与新山百万镇邮政局同一排。隔邻是一间卖素材兼便利店~“合十”。


“圆缘园”,这家位于马来西亚新山百万镇的素食店。它不但拥有一个特殊且好听的中文名字,就连英文名字也很特别:Three O Cafe。Three 在这里寓意着“多”;O则表示着“圆满”。整体意思应该表示着:一切圆满吧。

这里的营业时间有点奇怪,或者说不容易吃得到这里的食物吧。星期二至星期六,早上10点到下午3点半。星期日,初一或者十五,公共假期,则是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3点半。星期一休息。但若是星期一碰到初一或者十五,则改成星期二休息。“圆缘园”的菜色并不多,但星期天却有比较多菜色。“圆缘园”主要是售卖具有特色的“荷兰村椰浆饭”和其他一些素食小吃。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:鲁肉果条。其他一般上普遍的就是:

1. 黄姜饭
2. 果菜汤

3. 糖水
它有一项很重要的特点,就是售卖:有机时菜。在新山,素食店有几十间,却还没遇见哪间有卖有机时菜的。



不过最特别和最让人吸睛的莫过于,这里出现了~新传媒前当红阿哥级艺人:谢韶光。这个曾经在新加坡娱乐圈,和视坛上呼风唤雨的实力派三连冠“视帝”.说起谢韶光,所有认识他的观众几乎都对于他过去的演技,竖起拇指大力攒好。

又有谁会想到这个新加坡当红阿哥, 愿意离开20多年努力经营的演艺事业;舍得卸下耀眼的明星身份;褪去三连冠视帝的光辉头衔,甚至离乡背井重新开始。很多人不相信,应该说不愿相信当红时期,处在演艺巅峰的他,能这般潇洒地说走就走?


从灿烂星光,一脚跃进平凡与平静生活,他情愿窝在素食店的厨房里当个小厨师。艺人毕竟要放下一切来投入平静日子,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。庆幸的是,听见很多曾经观顾的顾客说,偶尔难免看到他。现在的谢韶光看起来心情开朗,心宽体胖。原来,回归平凡何尝不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呢?在别人眼中,也许是不可思议,但也许对他自身来说,这就是他一直想要追求的平静。很佩服谢韶光依然摒弃世俗,觉悟人生悲悯,契合佛陀慈悲的本坏,那是要经过多少的红尘磨砺与心里挣扎啊?

祝福谢韶光:往后一切顺顺利利,继续为慈善事业,略尽勉力!

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

我与2010的故事

好一段时间,没有提笔写博客了。今天是2010年12月8日 (星期三)。我突然心血来潮,欲写一篇关于即将结束的2010,与我之间发生的点滴故事。

开启博客到今天,已经接近三年的时光。我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小角落与天地。因为我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,任意挥洒我的文字故事与色彩,做回最原始的那个自己。所以尽管再忙再累,我都不会选择遗弃这个角落。我想,那是因为狮子座的女生对喜欢的东西总是秉持着坚持的信念。没有一点坚持,没有一点固执与耐力,是无法点缀这片天地的色彩。我庆幸,我一直很努力与诚实地面对自己。

2010年又要来到末端了。每年这个时候,我都会自己的全年来做个总结。事业篇,爱情篇,家庭篇,每一篇都承载了我当下的感受与心情,也借此警惕自己每一步一脚印的体会与觉醒。

就从爱情篇开始吧。和往常一样,今年的感情世界又交出了一张白卷。这中间不是没有特别的缘分与相遇,只是往往都是时间上的不对。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,平日的嘻哈就只是掩饰自己脆弱的一面。应该说,我是一个矛盾个体的女生。就像大马创作才女戴佩妮的一首佳作“原谅我就是这样的女生”。简单几句歌词,完全凸显了penny的心情写照,还带有一点与自己的神似之处。2010年,遇上他,喜欢他是我最美丽的邂逅。好朋友问自己~为什么不去争取?为什么不坦白?天晓得,不是不愿意坦然面对与争取,而是没有信心可以再去经营一段感情。一直期盼对方能充分理解自己的性格与感情,主动争取与我相伴的机会。可惜我错了,那不过是“南柯一梦”,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。对方心里也许从来只当我是“好朋友”,又或者“普通朋友”也谈不上。在他眼中,我只是个大喜大悲的小妹妹,一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,一个天真无知的小少女。殊不知,那都只是我辛苦维持的表面功夫。离开朋友族群,回到工作岗位与家庭的自己,只是一个不喜欢多说,却喜欢多写的怪女孩。我没有机会让他理解我,却天真妄想有一天有机会,他可以看见这篇文章,进入这片天地,实实在在地了解我是怎么样的一个女生。这是我给自己下的一个庞大赌注。然而,赢面的机会接近零分。我随时可能将他拱手相让自己的好朋友,好姐妹。若然这样,那也只能说是“注定”。之前老是给他取外号叫“龟公”,殊不知自己在感情世界中当了“缩头乌龟”。我想以自己的性格,注定写下了“无言的结局”。如何让他知道我的心情感受,成为我这一年来的烦恼。希望在倒数的2010,迈向2011之际,我可以挥别这道疑问,用最平常的心境来面对未来的感情。而这里就继续成为我的心情抒发之处。

事业篇

最值得讨论的莫过于,我今年加入了常青集团的“中华汉语中心”。虽然缘分很短,虽然只有短暂的半年时光,我却感受到了这7年从学校走进社会,不曾有过的欢乐。也许我无法改变管理层决定结束教育事业的命运,可是我想我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情。这半年绝对是我最美丽的回忆。




它确切而实在地记录了这一年的同事相处与教学心路历程。跨入”中华汉语”的教育行业,从一开始的失落担忧,中间历经一度想放弃的念头,直到最后的不舍心情, 所有的起伏就好像刚刚发生。回头一看才发现,自己和每位同事注入的不仅仅是教学心血,还有一份对于中华汉语这个环境的眷恋。“天下无不散之筵席”,虽然一切短暂得叫人始料不及,但是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难忘回忆却是永远铭记于心。



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学生踏入这个五花八门的社会,间中所经历的事业起伏与金钱买不到的社会历练,我想我和许多人一样,那是无可避免的必经之路。第一次踏入中华汉语是在2010年的正月初。过去的自己比很多人幸运,毕业后一直都顺利地依附在大公司的环境下生存。每天周而复始地干着正经八百的办公室工作,办理不完的繁杂文件,处理不完的人际关系。每个人都说这样很好,至少拿着稳定的薪金,过着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。但是,大环境下的复杂人际关系与尔虞我诈,一直是非常不喜欢,不愿意却非得接受不可的社会现实。工作久了,社会压力开始让自己一度迷失,免不了开始怀念读书时期的校园生活。

2010年初,我无意间在网站看见中华汉语的招聘广告。还记得面试时,因为高挂着“中华汉语’的牌匾,常青负责人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你是唯一并非出生于独中,也并非毕业自外国的应征者”。坦白说,这样的一句话确实有些击垮本身的信心,也有少许的不甘。“外国的月亮比较圆”,究竟是一项什么道理?每种教育制度下的毕业生都有过人之处,踩着别人来炫耀与抬高自己的优势,我坚决不认同。在那当下,失落和无语的心情免不了,也决定放弃这个跨越领域的念头。但命运自有安排,最后还是被录取了。也许不是自己特别好,而是没什么人接受这样的教学工作吧。我是这么认为。身旁的人都在议论,中华汉语在马来西亚东马,尤其是地广人稀的诗巫,似乎看不见任何前景。所以,当自己决定接下这份前景不太明朗的工作时,心里的担忧与挣扎丝毫不比他人来得少,旁人的反对声自然也此起彼落。虽然如此,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决定离开稳定的蓝领一族生活,拿起阔别已久的教鞭。

还记得正式上班的第一天,我报到的地点不是中华汉语的中心,而是常青集团下的中心幼稚园。重新踏入了单纯的学校环境,看到成群的年幼小朋友带着一张张笑脸,与偶尔传来的哭泣声,竟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真感觉。这才发现,原来校园生活与自己过去所处的工作环境,竟然有那么大的悬殊。在这里,我看不见狐假虎威的面孔,而是一张张纯洁无瑕的小孩脸庞。他们的喜怒哀乐总是那么直接地反映出来,没有大人的深沉,多疑与假装。我知道——这是我喜欢的生活。因为我仿佛可以卸下了背负已久的面具,以最简单的心境回归校园,投入教学生活。




工作第一天,我与来自中国河南的外聘女导师一起在中心幼儿园上班,接受她正统式的培训,与教学口号锻炼。遗憾的是,我原先的开心也很快地随之消失。也许是国籍不同,也许是彼此成长的环境不同,也许是那么一点点的误解。她总觉得公司不应该让一个自小接触国语与英文多过于中文的人,来担任导师的工作。这难免会与“中华汉语”的教学素质产生偏差。我难免也对她的自我中心,先入为主的想法产生了少许意见。刚开始,她总是嫌弃马来西亚的人,在念汉字成语或文章的时候喜欢拖长尾音,给小孩提供不良示范。于是,她不断纠正我在课堂上的口音。同一行字念上好几回之后,一开始我都觉得厌烦。厌烦的不是重复式的训练,而是那咄咄逼人,不可一世的狂妄态度。在那当下,我只想尽力做好本份,可是也控制不了本身的情绪。然而合作的时间久了,我们这才发现国籍与成长环境的不同,反而有机会让我们在彼此身上看到自己在教学与性格上的不足之处。更欣慰的是,我们放下了对彼此的误解与错误认知。

就这样,我和她在中心幼稚园一起享受着,和50多位幼一与幼二小朋友,共同上课的每一分,每一秒,每一小时。每天早上,我们总是以小朋友最爱听的“钓鱼季”作为课程的开始。与小朋友快乐哼唱有趣的儿歌之后,就开始我们为时2个钟头的汉语课程。相对于中心的小班制度,幼稚园众多的学生人数,确实造成维持秩序的困难度也相对提升。整个过程很累却也十分开心。休息时间,我们俩无论走在学校的哪个角落,小孩子们“汉语老师”的叫声总是随处都可听见,温暖顿时涌上心头。我们常常聊着,如果有一天离开了这份工作,在中心幼稚园的点滴记忆,肯定是最难忘而珍贵的。2个月过去了,我也结束了培训生活。然而,我依然继续奔走在幼稚园与中心两处的教学生活。它并没让我有时间喊累,反而觉得很满足

然而几个月后,几个导师之间的教学理念在当下开始有所分歧,困难也慢慢浮现。有者希望以严苛,规矩的方式训练学生。有者却希望维持着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,让学生进入状况。每个人坚持各自的看法与理念之时,免不了又是一番的争辩与不愉快。

对我来说,“中华字经”的课程编排,走向与口号也许是每位导师,务必遵守的所谓“固定式”流程。但教学方式和小孩之间的互动,应是每个人的特点与风格。我始终认为,没有人可以裁决,也没有一项准则可以轻易衡量,谁的教学方式才是最好,最适合? 只要小孩们能与老师相处愉快,从学习中感受到进步和快乐,而不是层层的填鸭式课程压力。那就符合了中华汉语最原始所强调的宗旨“快乐学习”。人的手指都有长短之分,每个人的教学方式又怎么可能一模一样,如出一辙?况且,不同的学生一定存在着不同的学习水平程度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,导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,并向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,而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。庆幸时间印证了一切。只要每位老师付出诚意与努力,在遵守中华汉语的口号与流程同时,也维持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,一样可以交出令人满意的结果。只是完美的结果,并不能改变管理层欲结束“中华汉语’的决定。

其实撇开工作不说,丢开国籍,学历与成长因素,同事之间的相处就像个大家庭一样,从排坼,误解到互相接纳。虽然最后我们还是得面对分道扬镳,中国导师也回去自己的河南老家,但一幕幕的记忆并不会随着“中华汉语”的落幕而友谊告终。它的结束并没有让我后悔当初的跨行选择,只是多了点遗憾与不舍。怎么同事间才开始互相接纳,渐渐喜欢教学生活的当下,就宣布完结了呢?这份喜欢还如何延续?简单的快乐,却短暂得叫人始料不及。难怪人家都说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。

虽然“中华汉语”真如他人所言,无法走到最后,也没能及时发扬光大。但是,大家都努力了。尽了每个人的最大努力,结果如何似乎都不在控制的范围之内。感谢“中华汉语”,让我在2010年找回了短暂而单纯的校园情怀,成全了我那一点点固执任性的梦想。